一年之计在于春,山东省种子有限公司各类优秀大葱品种热销中!!!

粮棉油类
白菜类
甘蓝类
根菜类
绿叶类
葱蒜类
茄果类
瓜类
豆类
其它蔬菜类
牧草类
机械类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李希信: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1-1-4 13:10:37)


粮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形势更加复杂,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为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粮食安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山东贡献,围绕“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做出了相应的措施。

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山东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打赢了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阻击战,克服了干旱、低温冻害、洪涝、冰雹等灾害影响,夏粮、秋粮均获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达到1089.4亿斤,比上年增加18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6%,连续七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一)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从粮食播种面积看,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呈“几”字型发展态势,在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峰值12776万亩,之后连续三年下滑,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2469万亩,比2016年减少307万亩。虽然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下滑,但仍连续八年稳定在12000万亩以上。

从粮食总产量看,全省粮食总产自2010年以来呈递增趋势,先后跨上了900亿斤、1000亿斤两个大的台阶,2020年达到峰值1089.4亿斤,较2010年900.6亿斤增加188.8亿斤,已连续七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从粮食产能分布来看,201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市有10个,面积占到全省的84.4%,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济宁、潍坊5个市粮食播种面积均超过了1000万亩。粮食产量超过50亿斤的市有10个,产量占到全省的85.7%,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济宁、潍坊、临沂等6市粮食产量均在8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总产过10亿斤的有46个县(市、区),其中总产过20亿斤的超级大县有平度(28.5)、曹县(26.54)、郓城(22.19)、齐河(22.13)和东明(20.06)等5个县(市)。

(二)农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坚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守1.12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587.38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247万亩。通过整合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19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528.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499万亩年度建设任务,被国务院评为2019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激励奖励省份,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2亿元。今年,全省已经新建高标准农田56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3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其中,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完成量占国家年度计划总量的16.65%,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占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54.2%,生产全省约75%的粮食。全省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4万亩,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三)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要求,联合省农科院、山农大、青岛农大以及农业农村相关部门,加大良种、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深化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杂粮五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产、低耗、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在全省广泛推广了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小麦宽幅精播、玉米“一防双减”等一批关键增产技术,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其他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粮食单产不断增加。自2010年以来,全省粮食单产整体稳步上升,2019年粮食单产429.62公斤/亩,较2010年的402.87公斤/亩,提高6.64%。“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审定粮食作物品种399个,选育的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9年为全国第一大品种,累计推广2.7亿多亩;山农29、山农30、烟农1212、山农28连续4年破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最高单产达856.9公斤。“山农糯麦1号”实打亩产694.96公斤,创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济麦44”实打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强筋小麦单产纪录。登海玉米品种曾连续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每年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大豆品种“齐黄34”实打亩产353.45公斤,创造了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

(四)政策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不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粮食生产稳定度”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细化分解粮食播种面积,逐级压实“粮袋子”行政首长责任。扎实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等,依据小麦播种面积,按照每亩不低于125元的标准,每年向种粮农民发放补贴资金70多亿元,全部通过“惠民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坚持市场配置粮食资源,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让优质粮食产得出、卖得好、收益高。“十三五”期间,累计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387.61亿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累计落实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67.89亿元,调动了基层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74.47亿元,补贴各类机具68.7万台,带动了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累计发放深松作业补贴资金8.5亿元,作业面积2508万亩,耕地质量逐步提高。

当前全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但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压力较大。近年来,受粮食价格、生产成本等影响,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例,据近5年分析亩均收入仅61.8元/年,明显低于花生(1455元)、苹果(7894元)收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植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存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现象。加之粮食连年丰收,个别地方政府有松懈思想,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全省农田骨干以下输水渠道衬砌率仅为40%,斗口计量设施配备率不足50%,大中型灌排设备完好率不足70%;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建设内容不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55%,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约有四分之一需要提质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耕地中,不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3500多万亩,还有1500万亩在正常年份下达不到充足灌溉条件,这部分耕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旱则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三是粮食规模化经营不足。受种粮效益偏低、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取消、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不足,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偏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目前,一家一户生产比重较大,从事粮食生产者老龄化严重,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不足,加上缺乏统一供种和关键技术推广补贴政策,农民存在盲目用种和关键增产技术落实不到位,影响了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发挥。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从耕地资源来看,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3% ,严守1.12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很大。从淡水资源来看,我省农业用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7%,亩均水资源仅为16.7%。高效节水灌溉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从耕地质量来看,受种植结构单一、施肥用药不科学、深耕深松面积少等因素影响,导致土壤耕层变薄、养分失衡、盐化酸化、农药残留等问题突出,耕地质量有待提升。这些都对粮食稳定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五是粮食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当前我省粮食加工业中,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全,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一是加大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力度。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粮食生产稳定度等考核,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防止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在稳定产粮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建议开展统一供种、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补贴政策,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关键技术普及率。

二是持续提升粮食产能。一方面,继续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着力在建设和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下功夫,推动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等资源要素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另一方面,继续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良种和关键技术推广力度,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同时,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解决好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五优联动”,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落实好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环节上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加大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粮食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发展,扩大订单生产,实现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持续做好“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培育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省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

四是培养壮大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在政策、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粮食生产向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解决好“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同时,发挥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用,积极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帮助种粮农民提高粮食质量等级、增加卖粮收入。

五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联合应急、水利、农业、气象、媒体、通讯等单位力量,建立较大覆盖面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完善农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防灾和抗灾能力,努力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

引自: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版权所有 ◎ 山东省种子有限公司 鲁ICP备09031219号 技术支持:种子信息网 登录管理 总访问人数:1291925